神马影院
标题:
从《地心引力》浅谈科幻片的科技真实与娱乐临界
[打印本页]
作者:
doba066
时间:
2013-11-22 04:07
标题:
从《地心引力》浅谈科幻片的科技真实与娱乐临界
作为影迷,多看映前新闻不一定是件乐事,有时候会生出不必要的疑问来。
比如《地心引力》在互联影库上顶着一个大大的“科幻”标签,大堆北美影评人用“科幻巨制”之类的词语来形容它,更不断拿《2001:太空漫游》作比。
但另一边又不断有消息称,宇航员、科学家纷纷盛赞该片的细节逼真到位,几无破绽。
不禁要问,这怎么“幻”的起来呢?
当然,看过影片就不存在这个疑问。先不谈宇航方面的细节,故事是个灾难片架构,如同大家熟悉的《彗星撞地球》和《后天》,都是用一场的巨变(或将至的巨变)做契机,引发关注个体求生的情节。
这两部作品,由于时间设定在当下,社会景象描画自现实,观众会自然假设科技面貌都是写实的,单其灾难前提之巨大和虚拟,已足够将影片定性为科幻片。
《地心引力》与这两片的情况相同,历史上当然没有发生过同类事件,属于虚构灾难,从严重程度看,现实里要是捅了这种篓子,地球上空会变成一个大雷区,咱们几十年内都别想上太空了,影响之大不亚于《彗星》和《后天》,所以这一炸炸出个“科幻”的标签,委实绰绰有余。
那么排除几段“碎片风暴”,其余部分是否从科幻脱变现实主义冒险?也不是。笔者的观点是,一部影片如果将全部场景放在太空,它想不科幻都难。
试拿一个极稀罕的反例《阿波罗13号》来说明。这部影片为什么没被冠以科幻呢?有人说,那是因为真人真事。嗯,有一定道理,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时该事件有无数新闻媒体实时关注,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全球数以千万计的观众目睹过全程。整个遇险和逃生过程,以及该过程中的所有科学细节,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换言之,阿波罗13号脱险事件,在公众眼中已经失去了神秘性。
而神秘性,正是一部科幻片必须具备的成分。
科幻片中总得有那么些让我们无法明白的东西,大到《星际迷航》的曲速引擎,小到《永无止境》的脑力药丸,你没法从现实的科技成果来推断他们的原理,只知道一旦科技发达了,就是能制造出那些牛逼玩意。任何科幻片都少不了这些牛逼玩意,数量多少而已。
而没有哪个地方,比广阔无垠、人迹罕至的太空,更适合这些牛逼玩意扎堆存在。《地心引力》从多个侧面展示了这个我们无法亲临的地带,这里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状态,最基本的运动、饮食、睡眠、呼吸法则,都无法照搬任何地面上的经验。
在一部非幻想作品里,导演没法随心所欲,比如拍开枪没打死人,他得解释没打中要害,或穿了避弹衣,否则观众就会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质疑。但在《地心引力》中,导演可以制定几乎一切游戏规则,他说风暴90分钟一次,他说降落的动力可以当推进用,他说天宫飞船可以“一键返航”,你(当然不包括数量稀少的技术宅们)没法辨别真假,情绪上处在跟看《星际迷航》雷同的“你说啥咱就信啥呗”的状态。但和曲速引擎等奇观不同的是,他的解释可以和常识、和现有的科技水准勾连起来。
我能想象,等本片再热映几天,网络论坛上会充斥理性派的讨论,切磋各种惊险设定的科学考,或辩论不合常规之处。
我一贯赞成给科幻片挑刺,然而对《地心引力》,从对照现实的层面展开验证,自然不失一贯趣味,但若将漏洞作为给影片扣分的标志,则显得过分强求。
且不说卡隆本人也并不避讳,坦诚这里那里为了戏剧性,忽视了物理真实。本片毕竟只是商业娱乐片。科幻片多采纳科学建议,能摆脱“雷人”的范畴,促进娱乐性上升,但娱乐性达到临界值后,又会趋于下降,此时再增加严谨度,就是吃力不讨好了(当然拍科教片另当别论)。
《地心引力》尊重物理世界的规律,也时不时“剧情需要”叛逆一下子。卡隆的强悍之处在于,他对科学事实的重塑,恰好将娱乐性推上了临界峰值,绝大部分观众可以觉察到精益求精的态度,欣赏自圆其说的硬科幻事实,又没有过犹不及,坠入只供谢耳朵一族欣赏的死硬境界。
相比本片一切技术成就,我认为这份手术切割般的分寸感,才是卡隆最见功力的地方。
拍科幻片有点像炼金,无数电影人尝试着调配科技真实这个成分,但只有卡隆弄对了配比(他甚至比库布里克还成功,当年《2001》还被众人骂闷),炼出了一锅24K的闪亮纯金。
作者:
juffery
时间:
2013-11-22 15:58
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啊,值得看哦
作者:
树袋蹄儿
时间:
2013-11-29 14:28
只得推荐的一部电影啊,顶你
欢迎光临 神马影院 (http://18k6.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