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太阳旗》观后
我们总是会对不屈不挠、不惜以生命代价来争取自由的弱者报以极大的同情与尊敬。这种感情会在我们观看《赛德克·巴莱》时自然地溢满心头,我们向这群拿着砍刀对抗飞机大炮的赛德克勇士致敬。然而,这部深刻的电影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争取自由的故事,它还有一个更为重大的主题——种族与文明。现代世界的历史体现为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扩张历程。这种扩张以或粗暴、或和善的方式进行,但是本质上都以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西方文明取代其他一切文明与文化为特征。尽管经济的刺激永远是殖民与帝国的一大动机,但是文明教化的使命却也始终是其中之义。当文明遭遇到他者,冲突与战争便成为一长串较量的开端。
这便是《赛德克·巴莱》的背景。很有意思的是在影片中代表“文明”的一方——日本,仅仅是在40多年前也曾经历过与赛德克人同样的命运。当1853年四艘美国黑船抵达日本港口时,日本人面临的是和赛德克人同样的选择:拥抱西方文明还是坚持传统伦理?日本人选择了前者,于是有了明治维新的现代化浪潮,有了中日甲午海战后的马关条约,有了进击台湾后与赛德克人相遇。日本人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自己拥抱了现代化而赛德克人却不能依循相同的逻辑接受文明的洗礼。
赛德克人为什么会最终选择造反呢?表面的理由似乎是日本人并没有给赛德克人带来真正的经济利益,反而掠夺了牧场与资源。然而,这也许仅仅是一个表象,而政治的本质只有在推到极致时才能得到彰显。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日本人对赛德克族人实行真正的善治,予以经济利益,提高生活水平,那么赛德克人还会造反吗?
会的,只要一有机会,赛德克人还是会毫不留情地挥舞战刀砍下这片土地上所有异族人的头颅。对于赛德克人来说,杀戮本身就是目的,这是血祭祖灵和自己获得图腾的唯一途径。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21世纪、并已经完全拥抱“文明”的现代人来说,这种对武力、杀戮的崇拜不仅闻所未闻,而且感到不可理解。但这幅血腥的图景提醒我们,战争并不必然是克劳塞维茨所宣称的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本质上还是一种文化方式,蕴藏在一个种族的血液之中。其实,我们今日所谓的“文明”人类也正是从茹毛饮血中走来,即使更远近的罗马人也从来都是以其尚武、好战为特征,并仰仗之缔造了延绵不惜的罗马帝国。
尽管我们为赛德克人展示所展现的勇武与牺牲精神而肃然起敬,然而一个可悲的事实是,这些勇士最终要不自杀,要不投降,而今日除了几位年过百岁的老者已经没有一个年轻人真正拥有赛德克的图腾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赛德克族已经几乎消亡了。也许你会说,赛德克人仅仅是一个小族群,即使消失了,除了引起我们的一阵悲叹外,也不会引起巨大的影响。我们转身上路,继续拥抱我们的普世价值。
不过,且慢!我们今天拥抱的不就是赛德克人抵制的吗?假如我们真心诚意地拥抱现代化,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对那些“冥顽不灵”、“凶猛残暴”的赛德克人报以如此深切的同情呢?看来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我们拥抱的所谓现代化到底是什么呢?大概很少有人会否认这其实就是西方的一整套的现代文明,既包括生产方式,也包括价值伦理。
电影中的两位赛德克人(大郎和二郎)努力地学习、用功,试图融入日本民族。但是,尽管他们百般自我安慰,但是他们在最后的关头依然要被迫做出选择:在死后到底是进入日本人的神社还是回归赛德克人的祖灵?在这里,一个决绝的、相斥的、容不得半点模棱两可的选择必须要被做出。尽管他们努力地改变了自己的装束,重塑了自己的世界观,但是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血统与出身。此外,能否彻底融入另一种文明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还决定于对方文明中人们的态度,而这一点的实现也相当可疑。如果不能融入,那么就还是回归吧,还是做赛德克人吧,哪怕这中间包含了无数的不甘与挣扎。
面对着另一种文明时,我们要不像多数的赛德克人一样选择反抗,要不像少数的人那样试图融入。然而,反抗者最终从此间消逝,而试图融入者也并未被异族接受。难道真的没有它途了吗?其实也不是,赛德克人反抗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信仰足够坚定,对自己的文化足够尊重,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足够自信,于是他们可以义无反顾地走向反抗。相反,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失去信心了,那么拥抱所谓的“普世文明”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但是,就像大郎、二郎无法融入日本人群体,而日本人也无法融入西方人群体一样,那么我们再努力,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每一种文明、每一个社会都是封闭的,作为异族人的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进入。文明的冲突无法避免,除非我们甘心匍匐在另一种文明之下。然而,上帝曾经阻止了“巴别塔”的建造,因此人类统一与共同语言、共同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停战的前景大概永远也是不可能的吧。 还不错吧,没有大的惊喜 楼主说的我吸收了,去看看 听说过,还没有看,不知道咋样
页:
[1]